2011年8月8日星期一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


  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傳播管道


  1.人群密切接觸傳播。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絹等物品。 


  2.患者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3.飲用污染的水和食物。


  4.透過受患者的糞便污染的食物而傳播



 


預防


 
 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疾控專家建議大家,養成良
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曬衣被,多通風。托幼機構和家長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
報告,及時採取控制措施。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療、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主要做好這些方面的控制。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染的關鍵。


  (一)個人預防措施


  1.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汙物;


  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 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機構及小學等集體單位的預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 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 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 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三)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1. 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並專辟診室(台)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台)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採用濕式清潔方式;


  2. 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後,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 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 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症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5. 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後才能繼續使用;


  6. 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7. 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臨床特徵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頭疼等狀.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數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的寶寶。手足口病常常表現為: 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齶、硬齶、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後即出現潰瘍,常常流口水,不能吃東西。


  臨床上不癢、不痛、不結痂、不結疤。


  患兒尿黃。


  重疹患兒可伴發熱、流涕、咳嗽等症狀。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內可康復,但如果此前皰疹破潰,極容易傳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強度大、傳染性很強、傳播途徑複雜特點。病毒可以通過唾液飛沫或帶有病毒之蒼蠅叮爬過的食物,經鼻腔、口腔傳染給健康兒童,也可因直接接觸而傳染。


  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病,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1]。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癒合後不留痕跡。手、足、口病發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現。水泡及皮疹通常會在一周內消退。



 


鑒別


  根據上述臨床特徵,在大規模流行時,診斷不困難。但散在發生時,須與口蹄疫、皰疹性咽頰炎、風疹等鑒別: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個血清型、65個亞型。主要侵犯豬、牛、馬等家畜。對人雖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發生于畜牧區,成人牧民多見,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較大潰瘍,手背及指、趾間有疹子,有癢痛感。


  (2)皰疹性口炎四季均可發病,以散在為主。一般無皮疹,偶爾在下腹部可出現皰疹。


  (3)皰疹性咽頰炎,可由CoxA組病毒引起,病變在口腔後部;扁桃體、軟齶、懸雍垂,很少累及頰粘膜、舌、齦。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鑒別,須做病原學及血清檢查。


  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護理對策


  1、消毒隔離


  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寶寶應及時就醫,避免與外界接觸,一般需要隔離2周。


  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有條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薰蒸進行空氣消毒。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禁止吸煙,防止空氣污濁,避免繼發感染。


  2、飲食營養


  如果在夏季得病,寶寶容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需要適當補水和營養。


  寶寶宜臥床休息1周,多喝溫開水。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願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鹹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護理


  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可將維生素B 2 粉劑直接塗於口腔糜爛部位,或塗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 2 、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癒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4、皮疹護理


  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


  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國際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導。1957新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 A16型,1969EV71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後EV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要臨床特徵的EV71流行,1975保加利亞報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癱,44人死亡。1994英國發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患者大多為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症狀較輕。英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為2-3年。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東亞地區流行。1997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發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為主,1973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



 


.手足口病與口蹄疫的區別


  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疾病名稱與疾病分類不同


  口蹄疫(AphthaeEpizootic),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10B08.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9074.3ICD-10B08.401


  (二)病原體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人畜共患病原體。


  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見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16(CoxAl6)等。


  (三)傳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動物如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屬於人類疾病。


  (四)傳播途徑不同


  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瘢,經皮膚黏膜感染的;偶爾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於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五)發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決定於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和兒童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


  (六)症狀體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症狀體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後主要表現為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徵。


  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皰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七)診斷依據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並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係。


  手足口病,患兒傳染性明顯,呈流行性傳播,且臨床表現有區別。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臨床基礎上診斷,必要時分離病毒做出病原學確診。



 


.流行環節及流行特徵


  傳染源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症狀帶毒者為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糞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


  與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並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


  易感人群人對CoxAl6EV71型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後可獲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稚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併發症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近年發現EV71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機會發生無菌性腦膜炎,其症狀呈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躁、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合併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十一.手足口病治療


  西醫治療


  如果沒有合併症,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即可痊癒。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症處理,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藥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併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病症,應及時複查。


  中醫治療


   金銀花、板藍根、連翹各6克,黃連3克,煎水漱口。


  如果疼得厲害,或者牙齦有紅腫,可用板藍根10克,黃芩、白蘚皮各6克,雙花3克,竹葉、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紅腫明顯,可用黃芩、黃連、丹皮各10克,紅花6克,煎水浸泡。


  如果感覺瘙癢,可用生地、丹皮、板藍根、白蘚皮、地膚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紅花6克,煎水清洗患處,每日3次,連用1周。


  食療方


  荷葉粥:鮮荷葉2張,白米50克,將荷葉切碎,煮粥給寶寶吃。


  竹葉20片,燈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許糖,煎水給寶寶喝。



  療方2:

疾病早期全身癥狀不嚴重者,治療以宣肺解表、清熱化濕為法,以甘露消毒丹加減: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黃芩6克、薄荷6克、白寇仁6克、藿香10克、石菖蒲10克、滑石10克、茵陳10克、板藍根10克、射干6克。


疾病發疹階段以發熱、手足皮膚和口咽部出現大量皰疹為特徵,治療以解毒化濕、清氣涼營為法,以清瘟敗毒飲加減:黃連3克、黃芩6克、梔子6克、連翹10克、生石膏10克、知母10克、生地黃1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大青葉10克、水牛角30克。

預防方:板藍根、金銀花、蒲公英等煎水服用,也可用金銀花、貫衆、藿香、生甘草等;連續服用5—7天可預防感染。


茶飲方:白菊花、金銀花、生甘草等開水沖泡,可加適量冰糖或蜂蜜,代茶飲。


中藥香包:藿香、艾灸、肉桂、山柰等粉碎成末,包裝成小香囊,白天掛在小兒胸前,晚上睡覺時放置於枕邊。


中藥熏蒸:幼兒園、托兒所、中小學及醫療機構等入口密集場所,可用艾條直接焚熏室內;也可用藿香、佩蘭、艾葉、石菖蒲等,加水在敞開的器皿中蒸熏室內。


食療方:生薏米、扁豆、綠豆等煮粥食用。




十二 治療和預防原則


  1、治療原則在治療方面,本病如無併發症,預後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癒。治療原則主要為對症治療。可服用抗病毒藥物及清熱解毒中草藥及維生素BC等。有合併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的護理,作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後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物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併心肌炎、腦炎、腦膜炎、馳張性麻痹等,故應加強觀察,不可掉以輕心。2
預防原則本病至今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各地要做好疫情報告,托幼單位應作好晨間檢查,及時發現病人,採集
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並作好患者糞便及其用具的消毒處理,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流行期間,家長應儘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機會。醫院應
加強預防,設立專門的診室,嚴防交叉感染。在伴有嚴重合併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區,密切接觸患者的體弱嬰幼兒可肌注丙球蛋白。
3、預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 


  (1)個人預防措施


  1.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汙物;


  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2)托幼機構及小學等


  1.該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3)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並專辟診室()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採用濕式清潔方式;


  2.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後,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症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5.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後才能繼續使用;


  6.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7.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十三.手足口病疫苗


  手足口病目前並無疫苗。請廣大家長朋友不要輕信謠言,以防上當受騙 潘先海強調說,目前國家還沒有預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也沒有特效藥,任何有關可以預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和治療手足口病的特效藥物都是謠言,群眾千萬不要隨便相信,以免上當受騙。


  除要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做到洗淨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等預防措施外,還建議參考使用以下中藥預防措施(組方):金銀花6g、蘆根10g、板藍根10g、淡竹葉3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兩次,連續服用7-10天,每次50毫升。3歲以內嬰幼兒可減量服用;3至6歲幼兒可服用本劑量;6歲以上者可適當加量服用。



 


十四.手足口病的歷史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導。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導,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 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 A16型,手足口病與EV 71感染有關的報導則始自20世紀70年代初,1972EV 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後EV 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澳大利亞和美國、瑞典一樣,是最早出現EV 71感染的國家之一。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亞均發生過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CNS),一些病人還有嚴重的呼吸系統症狀。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CNS為主要臨床特徵的EV 71流行,僅保加利亞就超過750例發病,149人致癱,44人死亡。英國19944季度暴發了一起遍佈英格蘭威爾士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監測哨點共觀察到952個病例,為該國有記錄以來的最大一次流行,患者大多14歲,大部分病人症狀平和。


  該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資料資料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為23年。其它國家如義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巴西、加拿大、德國也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為主,19731978年的2 次流行均為EV 71引起,主要臨床症狀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較溫和,但同時也觀察到伴無菌性腦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 71Cox A16均有分離,EV 71毒株的基因型也與以往不同。20世紀90年代後期,EV 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 歲,病程僅2天,100%發熱,62%手足皮疹,66%口腔潰瘍,28%病症發展迅速,17%肢軟癱,17例胸片顯示肺水腫。


  



國際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報導。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巴西、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為主,1973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

1 則留言: